時代苦難的呼喊 — 與林思漢對談基督宗教音樂(二)

我是大約2004年加入香港聖詩會的事務發展委員。特別感謝劉永生先生的引薦,及一眾聲樂前輩的信任與支持,讓我在當中一起工作,服侍上帝,獲得很多學習機會。其實,聖詩會一直不難邀請香港有名望、有能力的指揮,多年來亦有不少知名指揮與我們合作,但是前輩們給我機會,信任我的帶領。特別因我與大專基督徒詩班、樂隊的關係比較密切,所以很多時候,都讓我去帶領及指揮,很多還在「文化中心」舉行。加上,聖詩會一直十分重視聖樂的承傳,所以常常邀請大專基督徒詩班、樂隊參與頌唱音樂會,所以很多年頌唱音樂會,都由我來帶領合唱指揮工作。這應該是你太太看到我們工作的原因。

了解更多

優美聖詩 與眾同頌

(2006年稿件) 「香港聖詩會」由一班熱愛頌唱聖詩的基督徒組成,孕育期是四年前的九月。當時大家認定歌唱讚美乃是神喜悅的美事,經過多次分享後,確認異象,於2003年10月23日舉行首屆頌唱會暨成立典禮。 一脈相傳在成立典禮上,會長陸趙鈞鴻博士在獻詞中表示,「香港聖詩會」的構思來自加拿大前卑詩省省督林思齊博士。林博士愛神愛人,更愛傳統聖詩,每次聽到那些優美的聖詩,都會感動得流出淚來。他為了讓這些動人的旋律、聖潔優美的歌詞能灌溉到每個人的心靈,讓更多人體會到神恩的偉大,遂於2002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創立了「林思齊聖詩會」,每年舉行多次聖詩頌唱會,每次參加者超過千人。 組織成員林思齊博士把頌唱傳統聖詩的信息帶來香港,鼓勵了香港不少的主內弟兄姊妹,他們一致認為也應該在香港組織聖詩會。就這樣,在主的引導下,「香港聖詩會」誕生了。董事會成員有林思齊博士、陸建源博士及夫人趙鈞鴻博士、孔憲紹博士、黃炳禮博士、伍沾德博士、鄭慕智律師、黃乾亨律師及夫人鄭國璋女士、呂高華先生及夫人孫妙光女士,以及馮耀明醫生。此外,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曾憲博教授擔任事務發展委員會主席,並邀請了以下多位人士擔任顧問:謝志偉博士、蔡元雲醫生、李炳光牧師、費明儀女士、楊伯倫先生及龐建新牧師。各委員選定《有福的確據》為香港聖詩會的會歌。 宗旨使命香港聖詩會的使命宣言:提升靈命頌聖詩,口唱心和讚美神。成立目的:1. 推廣中外優質傳統聖詩,敬拜神。2. 藉聖詩培育信徒的靈性生活。3. 以詩歌會友,以詩章、頌詞歌頌神。4. 研究、搜集、發表有關經典聖詩之作者、創作背景和屬靈教導資料。 頌唱主題香港聖詩會成立至今已舉行過三次頌唱會,會眾用歌聲去頌讚主和傳送福音。每次頌唱會都有一個主題:第一次頌唱會的主題是「以感恩頌讚為祭」,第二、三次的主題分別是「耶穌基督 我心所信」和「耶穌基督 我心所望」。第四次頌唱會即將舉行,主題是「復活基督 我心所愛」,主題經文是「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13:13)。盼望這屆的頌唱會不但使自己蒙恩,也同時惠澤萬民。 參與詩班三次頌唱會分別邀請不同的詩班為大會詩班,包括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聯合詩班、尖沙咀浸信會詩班、浩聲讚祂詠團、彩虹聖頌小組、聖公會聖保羅堂詩班、香港浸會大學基督徒詩班、共鳴大專基督徒詩班、共鳴傳音為理基督徒詩班等,並邀請過謝任生牧師、譚靜芝博士分享信息,林思齊博士也曾越洋作信息分享。頌唱會的特點是容讓會眾一同參與——當台上的指揮向台下會眾示意一起唱詩時,整個音樂廳即時響起歌頌神的美妙歌聲。管弦樂團的伴奏聲、悠揚悅耳的管風琴聲,加上繞樑三日的歌聲,大家沒有經過綵排,但卻配合得天衣無縫,整個音樂廳充滿天籟般的讚美,眾信徒心被恩感,只想把這美妙的時刻延續至永恆! 歡迎會員香港聖詩會現有會員百多人,歡迎有興趣頌唱傳統聖詩的人士參加。去年十二月舉行了第一次會員大會,當時大家分享異象,交談傳統聖詩的特點和頌唱傳統聖詩的經驗。有會員認為喜歡聖詩的教會,一定興旺。另一會員說信主後有了方向,並且決定從今以後為主所用,唱聖詩傳揚福音。大家都覺得傳統聖詩是瑰寶,應該珍惜及傳誦。 香港聖詩會的管弦樂團也歡迎新團員加入。樂團的指揮是陳康教授及蔡浩文先生。聖詩會希望能集結有心參與的基督徒樂手,組成約五十人之管弦樂隊,此樂隊會在每次聖詩頌唱會前練習。此外,為增加團員間之認識及凝聚力,提升樂隊的質素,樂隊將定期舉辦有關管弦樂樂器演奏之講座,邀請有份量之基督徒樂手主講。 索票須知香港聖詩會於2003年12月註冊為一非牟利組織。顧問、董事及事務發展委員會的成員都是專業人士,他們本著對傳統聖詩的熱愛和對主的愛慕,在百忙中籌備一屆又一屆的傳統聖詩頌會。每一屆頌唱會都很成功,一切榮耀都歸與神。新一屆頌唱會將於本年四月十六日在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盼望神賜下聰明智慧,使籌備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希望屆時在文化中心與大家見面,一起歌頌神的恩典。 索取免費換票券可往:(1)聖樂服務社(旺角亞老街83號先施大厦1216室,電話:27899368);(2)香港文化中心大堂詢問處(電話:27342009);(3)郵遞取票,備回郵信封及所需票數,寄香港銅鑼灣興發街88號31樓香港聖詩會收(查詢電話:27728322),派完即止。 會員心聲2005年12月13日(星期二)是聖詩會的第一屆會員大會,會員聚首一堂度過一個聖誕歡聚之夜,在愉快的氣氛下,會員熱烈作出分享,現節錄如下: 招梁碧冕好的詩歌比講道更容易令人感動,甚至令人流淚。自己曾經病過,沒有了方向,但一次聽蘇牧師分享信息後,有了人生的路向,從新看到生命的價值及路向,決意從今以後為主所用,唱聖詩傳揚福音。黃鄭國璋自小在基督教學校就讀,記得聽到一首歌《我罪極重》時,感動到流淚,就在那刻開始信主。 張陳美德在基督教家庭長大,讀六年級時開始司琴,每逢唱聖詩都會受感流淚,因為傳統聖詩的詩歌作曲家是被神所感動而創作。現今有些教會的詩歌較新,不及傳統讚美詩歌令人感動。 葉成芝詩歌是一種信息,令人堅定信仰。詩歌的旋律是讚美,每節是一種說話,好的詩歌一定會留存,我們應珍惜這些詩歌。 楊伯倫記得五十年代時,在一個上海青年奮興大會中,一青年唱「每次打擊都是真利益」,覺得這詩歌很震撼,被感動而流淚多天,決定跟隨主。音樂是神的語言,自己受到聖靈的感動,聖靈在內心動工,覺得有神的指導,靈感充沛而作曲。 陳紉君曾經播放聖詩給卧床的病人聽,發現詩歌帶給病人很大的幫助,藉著播放聖詩,亦可以傳福音。 呂孫妙光傳統詩歌很珍貴,應繼續傳唱。 有一姊妹告訴我,在國內聚會時,只要有一人輕唱一句聖詩,全部人都會一齊跟著唱,是聖靈的感動。 他們都把聖詩背唱。 黃鄭國璋我參加加拿大溫哥華林思齊聖詩會,氣氛很好。林思齊一邊唱,一邊流淚。 龐建新自五、六歲開始已經唱很多聖詩,這些聖詩對於我以後走牧師的路有很大的幫助。做牧師有時是弧單的,聖詩是支持自己的出路,不其然唱出詩歌,會感動流淚,是神藉著詩歌教導我,在教會牧養時是很注重背頌詩歌的。 葉成芝喜歡唱聖詩的教會,一定興旺。 林秀香華人室教大會有一次去泰北,當時坐著四驅車,路途較危險,我們四人坐在後面,沿途一路唱詩歌,大家一起唱得很開心,連司機也用泰語唱,記得唱過的歌是:《想念主愛》、《求來居我心》及《述說主耶穌》。

了解更多

從聖詩思考社會議題 趙智泉:進入貧窮感受快樂

從聖詩思考社會議題趙智泉:進入貧窮感受快樂 採訪:黃立星 / 2019年3月7日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7252&Pid=102&Version=0&Cid=2141&Charset=big5_hkscs     【時代論壇訊】香港聖詩會於二月廿四日在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舉辦「點解聖詩——聖詩中的社會議題」講座頌唱會。講員趙智泉透過多首詩歌,藉充滿豐富聖經教義的典材分析及思想社會議題,提醒眾人在黑暗的世代仰賴天父而戰,喚醒各人心中的公義;要放下自我,進入並關顧周遭社群,才能得真正幸福。 頌唱詩歌仰賴天父與黑暗爭戰 頌唱會開首一同頌唱著名聖詩〈這是天父世界〉。趙智泉認為詩歌能刺激我們反思信仰生活,如詩歌形容天父的世界極為美好,但為何處於現況中的我們仍然爭戰?我們又會思想歌詞中「黑暗勢力」究竟是甚麼?這可能是人心的詭詐、人自私的行徑等等。無論如何,他指出詩歌核心思想是強調我們憑著信心仰賴天父而爭戰,因為是祂創造這個世界。 雖然處於天父的世界,但眾人或許常疑問:「我們既然遭遇這樣多不公義的事,為甚麼上帝不出手?」趙智泉引用一位十六世紀的天主教聖人大德蘭(Teresa of Ávila)的名言「Christ has no body now but yours. No hands, no feet on earth but yours.」幫助了說明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我們每一個屬祂的人都可以成為祂的手和腳。因此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如何使自己具備基督心腸,在生活中有效地發揮肢體的功能,為主作工。 趙智泉 生命需要重新被愛和肯定然而,現今世代要面對的還有人際疏離的問題。趙智泉引用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的說法:「我們生命是暴露在危險之中,因為生命不再被愛、不再被肯定,不再被接納」。莫特曼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核爆停止了戰爭,但人類對戰爭的恐懼沒有減少,核武禁擴條約並無減少,或阻止核武的擴散,相反擁有核武的國家正在增加,而科技更增強這些武器的殺傷力。他續說,人類認為不能掌握自己生存,於是讓自己在終止生命可以有「話事權」。校園槍擊、自殺式襲擊等事件都反映著生命不再被愛。 「究竟社會進步,有沒有為人類帶來幸福?」趙智泉認為,全球一體化或多或少為人類帶來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但沒有為人類帶來共融,相反更加劇貧富、階層間的社會差距。無論在已發展國家或在發展中的國家,貧富差距都愈來愈大,正在摧毀自由市場。人類可以活著並非只是一份生命的禮物,也是人類的一份責任;人類的生命必須被肯定,需要大家參與對方的生命並互相分享。 當思想「貧窮」這一個議題,趙智泉最難理解的是現世中,神會否正如八福所說,賜福給貧窮人。他之後引用詩歌〈知主同行〉其中一位作者痛苦的童年經歷,思考如何在缺乏中尋找到上主。趙智泉說,人的生命需要熱情去理解及參與,互相分享。即使世界不能滅絕貧窮,但我們也可以在貧窮的群體中學習知足、學習快樂、學習更樂意和別人分享,將天國的喜樂實現。貧窮可以不絕望,頌唱詩歌。 趙智泉說,耶穌基督作為祭司,祂會在父的右邊為我們代求,並不停地為世間所有經歷患難的人去禱告,成為我們很重要的榜樣。「信仰核心是主基督為世人的罪死在十架上,十架上的功效仍然適用於每一個時代的人。眼見身處這個世界充滿罪惡矛盾不義,我們需要思想(我們所做的)會否傷透主的心,是否讓主受苦?」趙智泉在講座上選了〈主心傷透〉這首詩歌,指主為世人的罪而流血、呼喊、哭泣,不過衪仍等候世人的回轉。 趙智泉最後引用莫特曼的句字作總結,「當我們認真『追求幸福』,一定會同時遇到受苦眾生,並開始與他們同感苦痛。這份同情、參與是追求快樂的一體兩面。我們愈能體會生命之樂,也愈能承受生命之苦,這是人類生命的偉大辨證。」他指出,我們不但需要放下只顧自己的生活方式,還要關心自己身處的地方、關心別人心靈和物質的需要,並且為我們下一代著想,減少資源的消耗,這樣才有真正的幸福。 頌唱會約有二百五十人出席。是次講座分為以九個主題主講:一般崇拜使用詩歌、苦難、人際疏離、貧窮、兒童、環保、勞動、關注社會議題之聖餐詩歌及代求。

了解更多

2018年聖詩頌唱會「全息聖靈」奉獻核數報告

按此查閱

了解更多

聖詩風雲500年——『如此我信』程序介紹

有些人說,今天是另外一個「宗教改革」的年代,因為今天的年輕人總是想「顛覆教會」,讓教會變得更貼近世情、更會與苦困者同行而非只管高歌讚美。俗語「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似乎今天八十後已經不復當年之勇,九十後、零零後甚至一零後已經逐步進佔。我們嘗試追逐理想,在過程之中被現實擊倒、受壓逼所困、為險阻所隔;但歷世歷代誰不是這樣?無論是先知面對背離上帝的列王、耶穌面對假冒為善的宗教領袖、早期教會信徒面對羅馬帝國的壓逼,或者是宗教改革者面對傳統勢力的壓制,他們都和我們一樣。他們依然引吭高歌,因為,「如此我信」。

了解更多

「如此我信」頌唱會 回望路德推動崇拜音樂變革

「如此我信」頌唱會 回望路德推動崇拜音樂變革 香港聖詩會會長、崇拜學博士陳康牧師相信,馬丁路德提出的五個「唯獨」裡的「唯獨聖經」一項,正正可以經由音樂這媒介,極為有力地承載於其中,例如詩歌的歌詞唱述及頌唱聖經的道,音樂在崇拜中更是道的一部份,會眾通過音樂也能更投入了解和記住聖道。 因此,趁著紀念改教運動五百週年,聖詩會將會以改教運動名言「如此我信」(Here I Stand)為主題舉行第十四屆聖詩頌唱會,精選宗教改革相關的聖詩與會眾一同誦唱,包括最為人熟悉、馬丁路德的〈堅固保障歌〉(A Mighty Fortress)。 陳康指,本身是音樂家的馬丁路德曾引用奧古斯丁之言表示「音樂是神給人很好的禮物」。陳康提醒,馬丁路德在改教運動的貢獻不僅是《九十五條》,我們也不應忽略馬丁路德推動崇拜音樂的變革,「當時教會彌撒以拉丁文進行,『望彌撒』的時候,會眾真的只有『望』的份兒。馬丁路德開始以本地話(當時是德語)舉行彌撒,也創作聖詩讓會眾同唱,提升會眾的投入程度。崇拜包括神與人的雙向互動,有神對人說話,也有人對神的回應。」 改教運動是一項「革新」,五百年前的詩歌於頌唱會上將會有今日的新音樂編排,舊中有新,而聖詩會事務發展委員會書記梁逸軒將為部份詩歌填寫粵詞(今日的本地話),或多或少呼應著馬丁路德當年為詩歌本色化的舉措。 陳康又說,頌唱會選曲與籌備,也體現了今日對改教運動的信仰體會。改教運動由路德開始,期間也有不同人的參與,頌唱會編排中就有一部份選取詩篇「韻文」,貫徹加爾文對於韻文詩篇的重視。頌唱會也有「苦難」及「黑夜中的守望」的部份,唱頌仰望上主的詩歌,「顯出上主超越時空(超越歷史transhistorical)的屬性。」選曲還包括該時期的英國詩歌。 「如此我信」聖詩頌唱會於三月廿六日(主日)晚上八時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聯合詩班由十二個詩班組成,大會詩班是香港浸信教會詩班。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0263&Pid=1&Version=0&Cid=837&Charset=big5_hkscs

了解更多

創世電視:愛地球觀察站 – 點解聖詩楊伯倫

楊伯倫是香港著名的聖樂創作人。 他的作品《願那靈火復興我》和《神的應許》,相信有不少信徒唱過。 早前他就出席了一個講座頌唱會,解構歌曲背後的故事。 《愛地球觀察站》- 點解聖詩楊伯倫

了解更多

香港聖詩會「聖詩你好o野」社區廣播申請

簡介: 四千年前,以色列人已經出現第一批的詩作,而歷世歷代、各國各族的人都使用不同的詩作,配上音樂唱頌,表達他們的信仰情感。 詩歌在戰爭、動亂之中,在困苦、危難之中,在快樂、慶祝之中,都承載著人類的情感。而基督教作為延綿數千年的宗教,許多詩歌和社會不同的變化都息息相關。 香港聖詩會在本節目中,可以運用超過二百五十首高質素現場錄音製作的詩歌作品,與聽眾分享四千年來的作品在今天的演繹、詩歌趣事與詩如何影響不同文化、政治、社會的發展。 節目包含以下內容: 「聖詩趣聞」:一些聖詩創作的有趣過程軼事,並聖詩如何影響整個世界等。 「聖詩介紹」:分享聖詩的創作背景、對社會文化甚至戰爭的影響、讓聽眾了解不同年代作品的特色。 「精選聖詩分享」:介紹精選作品,並播放由本會錄製,甚至編曲的高質素聖詩錄音。詩歌的歌詞也會同時刊登,鼓勵聽眾可以一同歌唱。 http://cibs.rthk.hk/vote/home?s=1&l=3&list_view=1 abortion

了解更多

時代論壇:〈頌唱耶穌基督降世 林國璋:不忘愛困苦人〉

藉會上頌唱的〈有個愛心老國王〉,林國璋提醒會眾在聖誕期間享受盛宴之餘,不忘帶同食物和衣物走出去到困苦的人旁邊,一如歌詞:「跟主人足印去行,……倘有名利富貴,毋忘學會愛困苦,將會得主福氣。」會眾頌唱熟悉的詩歌自然相當投入,即使是新詩歌,會眾也熱烈加入頌唱。

了解更多

時代論壇:〈聖誕節的新舊歌聲 讓平安佳音與世人同行〉

〈平安夜〉、〈普世歡騰〉及Jingle Bell是三首最讓人耳熟能詳的經典聖誕歌,要選一首二○一五年特別推介的聖誕歌,基督教善樂堂主任牧師林國璋於香港聖詩會主辦及柴灣浸信會合辦的「點解聖詩」講座頌唱會上分享在這三首以外的選擇:作曲家Christian, Scott Soper的〈饑餓、無解救╱是那小嬰?〉(Child of the Poor,What Child Is This?)。這首聖誕詩以〈是那小嬰?〉(調用英國傳統民謠〈綠袖子〉)的和聲結構,寫成另一旋律〈饑餓、無解救〉。兩首歌結合同時唱出兩段並行的旋律,既互為和聲,歌詞也道出耶穌既是神又是人的身份,基督君王道成肉身,降生為嬰孩,同時最懂得憐恤最饑餓、無解救的貧苦窮乏弱小者。……

了解更多